《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书摘

序言 让我们一起来一场思想的探险

  •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要恢复你好奇的本性,拓展你的人生广度,增加你的人生深度,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进行直接的对话。

  • 我们不试图把所有人都纳入自己的道路上,我们只希望能更有效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分享同和异。

001 导论一:哲学是什么?

  • 接受了错误教育的人比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的三观更可怕。

  • 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才是最迷人的问题

003 导论三:哲学的起源

  • 人类理性至今无法完备地证明外部世界存在

  • 自由思想的旅途漫长而曲折。你们与我一样,都有权利指着其中任何一片风景说出你的喜恶和判断,但是在表达完你的立场之后,你还有责任说出这个立场背后的道理与理由。

005 把神都撇开了的自然哲学家:希腊哲学之父泰勒斯

  • 其实,“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俗话说,有生就有死,换言之,凡是被创生出来的事物都会达到一个终点,而有终点就是有限。那么与此相对的,那不生不灭、创生万物却又不被万物创生的就是无限者。既然无限者不被万物创造,那它就是万物的本原。

  • 我想把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你:“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007 一个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忧郁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 赫拉克利特还举过很多精妙的例子,比如:“在一个圆(周)那里,开始和结束没有差别。”因为每一个点都是起点,每一个点也都是终点,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

  • 对赫拉克利特来说,在同一中看出差异,看出对立与斗争,看出对立与斗争的巧妙维持与相互转化,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相反,单纯地认定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排斥其内在的纷争、歧异和变化,却是不智的表现。

008 静止比运动更高贵:爱利亚学派的世界观

  • 人类类似上帝的原因不是上帝以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而是我们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他。

009 阿喀琉斯追得上乌龟吗?——芝诺悖论

  • 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隐蔽的关联比明显的关联更为牢固”

010 从黄金时代到黑铁时代:关于人类堕落的神话故事

  • 每个人都想要得到更多,同时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实际上得到的很少,这是人之常情。

012 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僭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

  • 古希腊人狄奥多托斯指出,所有的人天性就有僭越的倾向,任何法律或惩罚的威胁都无法禁止它。

  • 这正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要义所在:“它接受生活,是因为它清楚地看到生活必然如此,而不会是其他的样子。”

014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苏格拉底的使命

  • 这一生,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尚的事情就是去探讨“善的问题”,就是去考察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关照我们的灵魂”。

  • “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活得好意味着活得高尚、正直”。

016 脑子坏了还是良心坏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错误

  • 人性并不是天然向善的,在那些又蠢又坏的人当中,多数不是因为太蠢了所以才会变坏,而恰恰是坏得肆无忌惮,才会显得格外愚蠢。

  • 亚里士多德说:“知道公正的人不会马上变得公正。”

017 雅典人为什么要对苏格拉底处以死刑?

  • 语言的败坏象征着人心的败坏,语言秩序的颠覆意味着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颠覆。

020 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制(上)

  • 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以不平等的方式对待平等之人是为不平等,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人同样也是不平等。

  •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雅典议事会就像今天的网络世界,谁能用最漂亮的语言和机锋抓住人们的眼球,谁就能获得控制民意的力量。

  • 苏格拉底曾经这样告诉克里同:“亲爱的克里同,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大多数人’的想法呢?真正有理智的人会相信事实确是如此的,他们的看法更值得考虑。”

021 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制(下)

  • 哲学可以帮助你澄清问题,厘清观念,但却无法帮助你提升勇气,让你果敢行动。

026 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的人?

  • 我为什么要做一个道德的人?尤其是在我的行为可以免除一切外在约束和惩罚的前提下,我为什么还要做一个道德的人?

  • 现代人并不缺少基本的正义感,缺少的是在生活中落实和实践正义感的勇气和外部环境。

027 理想的城邦正义:各归其位,各司其职

  •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里提供的只是一种刚性的正义观,这是一种“权力本位”的人治思维模式,就像“刚性维稳”必须要转换成为“法治维稳”,刚性的正义观也必须要辅以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才有可能摆脱它的任意性和危害性。

028 从“猪的城邦”到“纯洁的城邦”

  •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想要弘扬真善美,就必须把这些假恶丑的故事从诗歌和戏剧中删除

029 哲学王是怎样炼成的?

  •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本性是尤其易于败坏的,而败坏了的这些人会给城邦带来巨大的灾祸,因为,“天赋最好的灵魂受到坏的教育之后就会变得比谁都坏”。

031 一部伟大的“失败之书”:《理想国》

  • 因为历史走了一段小弯路,对于身处历史之中的具体的人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036 幸福像花儿一样: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上)

  •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要想活得好,就必须积极地去从事和完善某种活动或实践,这不是一时一刻的兴之所至,而是一生一世持之以恒的事业。

037 我们反复做的事成就了自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

  • 如何才能让幸福听命于我们自己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要努力让我们的灵魂过上有德性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喜怒哀乐都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本身无所谓对错好坏,但是针对什么对象感到快乐,以什么方式发怒,则是有对错好坏之分的。

038 射箭与中道: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下)

  •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不同的人会沉溺于不同的事情,为了获取中道,我们就要研究自身容易沉溺其中的那些事情,搞清楚这些事情的性质,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因为只有远离错误,才能接近中道和适度。

  • 首先,伦理学是一门反思性的学问,它反思实践,但不等于实践本身,它考察人生,但不等于人生本身。所以,亚里士多德虽然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但是在知和行之间,他更偏重于行而不是知。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一直在试图避免对人生做过度的考察。

  • 曾经有人问我:如何理解幸福这个词?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人碰巧正在做他喜欢做的事,并且发现自己有能力做这件事,并且他还有幸做成了这件事情,那他就是幸福的。不要小看幸福的这三个要素,要想满足它们其实非常困难。

039 我们如何能够一起过上幸福美好的人生?——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上)

  • 作为现代人,我们一般认为伦理生活问的是“我如何能够获得幸福美好的人生”,政治生活问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 亚里士多德的问题意识完全不同,他认为政治学追问的恰恰是:“我们如何能够一起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040 脱离城邦者,非神即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

  • 我们要问的是,谁适合学习政治学?对此亚里士多德说得很明确:年轻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他们缺少人生经验,而生活经验恰恰是进行政治学论证的主题和前提。他又说,性格稚嫩的人也不适合学习政治学,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和研究中太过任性。由此可见,学习政治学必须要懂得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类的局限性,不能过于教条主义或者理想主义,妄图在人间建立天国。

  • 从“人是唯一具有语言的动物”到“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想要传达的意思很明确——只有在城邦的共同生活中,人才能够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理性和言说的功能。

041 以人民的名义还是以法律的名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下)

  • 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法治”具有三项要素:1.它是为了公众的利益或普遍的利益而非某一阶级或者个人的利益的统治;2.它是合乎法律的统治而非基于专断的意志和命令;3.宪制统治意味着对自愿公民的统治,以区别于仅仅凭靠武力支撑的专制统治。

  •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法律失去其权威的地方,政体也就不复存在了。”按照这个观点,不管是民主制、寡头制还是僭主制,它们的极端形式都完全抛开了法律,因此也都不配被称为“政体”,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反政治的。以民主制为例,亚里士多德说:“一旦法律失去其权威,平民领袖就应运而生了。平民大众合成了一个单一的人格,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君王;民众并不是作为个人执政掌权,而是作为众人的整体。……这种性质的民主制好比是从君主政体中演变出来的僭主制或暴君制一样。两者的格调是相同的……平民领袖把一切事情都交付平民百姓表决,这是造成群众的决议取代法律权威的原因。”

042 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伊壁鸠鲁学派

  • 伊壁鸠鲁看似主张追求快乐,其实是在强调规避痛苦。

044 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晚期希腊哲学之犬儒主义

  • 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乏程度意识或曰分寸感,对他人缺乏设身处地的同情的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把世界看成一片漆黑,由此便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再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

045 用严冷的目光看到一个喜悦全无的世界:斯多亚学派

  • 死亡和不幸难以驾驭,无人能逃,因此必须不失尊严地去面对。

  •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047 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下)

  • 我记得罗素曾经说过一句话:“你所说的上帝,就是我所说的永恒。”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信仰哪个特定的宗教,重要的是要有宗教感,要对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保持警觉,对超验之物保持敬畏

048 除非我相信了,我绝不会理解!——理性与信仰之争

  • 当我们初次遇见那些违反常识和理性的信念时,首先采取的态度不应该是拒绝或者批判,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它。

  • 任何信仰,无论多么的正确,多么的坚定,都不能成为强制他人接受的理由。

050 凡人歌和愚人颂: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 它之所以采取“轻轻松松、说说笑笑”的写法,是因为在一个言论审查和宗教裁判非常严苛的时代,只能以嬉笑怒骂的愚人形象去发声,用闹剧的形式来揭示悲剧的实质。

  • 人文主义的理想是建立在眼光广阔、头脑清晰的基础上的理想。

答问3 为什么伊拉斯谟两面不讨好?

  • 茨威格说,对于任何形式的狂热——无论是宗教的、民族的还是哲学的,伊拉斯谟都认为是有碍于相互了解的头号大敌,必须要坚决加以抵制。

  • 历史从来都不赏识温和派,不赏识有人情味的人。历史看中的是狂热派,是极端无度的人,是思想和行动领域中的冒险家。

  • 在一个非此即彼、高度分裂的世界里,任何自由人、有独立思想的人、不肯介入的人,都无法得到宽容,因为整个世界在进行激烈的斗争,人们习惯于非敌即友的思维方式:“谁不支持我们便是反对我们”。

  • 人文主义者想用理性取代狂热,用宽容取代顽固,用和平取代战争,这也许是一场注定无法实现的大梦。

051 个人行走在信心的荒凉地带: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 最后我想用伊拉斯谟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一讲:“心灵懂得理性所无法了解的理由。”

054 上帝给了我眼睛看世界,我却用它来看自己: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上)

  •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了解自己的能力的限度,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都是至关重要的自我认识。

057 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里最好的吗?——莱布尼茨哲学(下)

  • 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会很自然地得出如下结论:这个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一个。这是一个无比精妙的形而上学理论,但我很怀疑它能否给现实世界里的受苦人带来安慰。

060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休谟哲学(下)

  • 我们可以说,理性是激情的慢动作,理性是激情的马后炮,或者,借用休谟的经典名言——“理性是而且也只能是激情的奴隶”。

  • 理性判断是关于“是”或者“不是”的事实判断,而道德判断是关于“应该”或者“不应该”的价值判断,二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 乔纳森·海特写过另外一本著作,叫作《象与骑象人》,他把理性推理比作骑象人,把情感直觉比作大象;之所以把情感比喻成大象而不是马,海特说,这是因为大象比马更庞大,也更聪明,所以操纵大象要更加困难。海特提醒我们,在面对道德分歧和政治冲突的时候,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就要学会跟大象交流,因为如果你想让对方相信违背他直觉的东西,他们会立刻找到理由来为自己的直觉做辩护,而且这种辩护几乎总能成功,所以除了要跟理性交流,还要学会直接诉诸情感,跟那头大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063 人为自然立法: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康德的工作总结为:让知识的归知识,信仰的归信仰。

  • 结合人的这两个面向,我们可以把“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转述成下面这个问题:“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

  • 康德倒转了认识和对象的关系,确立起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能动作用。

065 为信仰留下地盘

  • 康德为知识划界,时刻警告哲人不要越界发言,康德的功能就像是交通协管员,站在十字路口随时准备冲着那些闯红灯的人吹口哨,但是交通协管员并不能真正杜绝闯红灯的现象,因为人性天然就有越界的倾向,就像人类理性总是忍不住地要去思考物自身,要把灵魂、世界和上帝作为知识的对象加以研究,这是人性使然。

  • 对康德来说,未来需要建立的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自然的形而上学,第二个部分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066 自律给我自由:康德道德哲学(上)

  • 对康德来说,“符合责任”与“出于责任”的区分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康德坚持认为:“善良意志(good will)并不是因为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或完成了什么事情”,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的,“只是因为它的意愿而是善的”,即使这个意志缺乏实现其意图的能力,即使这个意志用尽全力最终也一无所获,它也仍然会像一颗珠宝一样因其自身的缘故而熠熠发光。

  • 康德道德哲学的价值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正因为人既是立法者也是服从者,所以在服从道德法则的同时,不仅实现了自律也实现了自由,这也正是“自律给我自由”的真谛所在。

067 经过裁剪的真话还是真话吗?——康德道德哲学(中)

  • 这句话也稍微有些绕,我们可以把它简化成八个字: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 任何义务论的道德哲学都必须要兼顾后果,完全不考虑后果的道德哲学不仅没有吸引力,甚至可能出现大谬不然的结果。

068 好人一生平安?——康德道德哲学(下)

  • 有德之人并不会因此得到幸福,反过来,幸福的人也不因此就一定有德。

  • 有人曾经不无嘲讽地指出:“每一次哲学上的反叛都试图成为‘无预设’的,但没有一次成功。”我认为康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康德虽然赋予人类理性以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荣耀,但是当他的哲学推到极致处,当他发现人类理性束手无策时,仍然要紧急召唤上帝来救急。也许这是人类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宿命,我们永远都无法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挺立在宇宙之间。

  • 既然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存在理性够不着的地方,否则,人类就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

  • 讲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结束康德哲学的环节了,最后我想用康德的两句话来做总结。第一句是:“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审判。”第二句是:“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头顶之上的星空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认为,这里的“敬畏”是在告诫我们时时意识到人之为人的“有限性”,而这里的“赞叹”则不仅是对宇宙之浩瀚无垠和道德法则之神圣庄严的咏叹,同时也是对虽然有限但依旧能够运用理性并且善用理性的人的致敬。

答问4 康德哲学为什么这么难懂?

  • 康德本人曾经说过,哲学是不可教的,唯一可教的就是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在具体的哲学思考过程中,只有在很有限的范围内是可以确定无疑的。

069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的《利维坦》(上)

  • 所谓社会契约论,简单说就是认为政治社会的起源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签订的契约,因此政治社会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造之物。可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要选择签订契约来加入政治社会呢?肯定是因为契约之前的状态不令人满意,甚至非常糟糕,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 现在的问题在于,自然状态到底有什么不好?霍布斯对此有过非常经典的论述,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产业是不存在的,因为成果不稳定。

  • 霍布斯认为人性具有三个根本的特征:第一,为了求利益,所以互相竞争;第二,为了求安全,所以互相猜疑;第三,为了求荣誉,所以互相侵犯。

071 国家为什么宁缺毋滥?——洛克的《政府论》(上)

  • 很显然,如果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来执行法律,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反过来说,如果人人都有权力来执行法律,也会生出无数的是非和纠纷。

  •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慢慢明白过来一个道理,贬低社会就抬高了国家,因为社会强大了,国家就弱小了,社会变好了,国家就可有可无了。

072 人类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赚到的?——洛克的《政府论》(中)

  • 在回答哪种分配制度最正义的时候,各种理论意见相左,而且争论不休,人们注定无法就何为完美的正义社会达成一致意见。

  • 如果按照洛克的观点,人类的第一桶金是干净的,因为从劳动产权论的角度出发,私有产权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劳动是最光荣的事。

答问6 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财产?

  • 要注意的是,这不完全是利益之争,更是价值之争。

  • 美国学者大卫·施密茨(David Schmidtz)说: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历史的意义重大。问题不在于无论历史多么不公,我们都必须要尊重历史,问题在于,以某种方式去尊重历史会使得人们拥有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有益的未来。

074 分裂的卢梭,统一的卢梭:卢梭的思想与人生

  • 他们即便了解到那些荒谬可笑之处,至多不过哄然一笑而已,因为决定性斗争的时机尚未到来,而且他们本身就是些贵族或大资产者,还有等待的时间。

076 我们有做坏事的自由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如果思想的龙种总是会收获现实的跳蚤,那么我们就需要追问:在这个所谓的龙种里是不是原本就隐藏着跳蚤的基因?

  • 卢梭爱的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自由,而是以共同体为单位的、不掺任何杂质的集体自由。

077 启蒙运动的黑与白

  • 当人民开始不受约束地追求平等价值时,事情会变得有多糟糕,以及当人民开始以人民的名义执行法律时,法律会变得有多任意。

  • 对多元主义的追求本身就隐含着节制和宽容。

078 自由的黑格尔,保守的黑格尔:黑格尔的思想与人生

  •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在25岁之前不是自由主义者,那他就是没有良心的;一个人过了25岁之后不是保守主义者,那他就是没有大脑的。

080 谁在抽象地思维?——黑格尔观念论入门

  • 可是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仅仅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去静态地、片面地总结概括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恰恰是没有教养的体现,是黑格尔所反对的抽象思维。

  • 如果我们的字典里只有对错好坏这几个字,如果我们看待世界、理解他人的尺度只有这几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是在抽象地思维,就是在幼稚地思维。

  • 精神若要取得发展,恰恰就需要这种“决定性的否定”。正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克服,精神才能够得以成长,也就是所谓“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 真正的哲学需要在差异性中把握同一性,同时在同一性中区分差异性。

  • 反对绝对的、片面的、静止的看问题的方式,主张辩证的、整体的、发展的看问题的方式

081 为承认而斗争:黑格尔论主奴关系

  • 我们希望得到我们真正在乎的人的承认,这样的人一定是与你地位平等的人,甚至是比你更优秀的人。

084 在自己的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尼采反对瓦格纳

  • 他从希腊悲剧中读到的不是悲观主义,而是悲剧精神,是以更积极的肯定的姿态去拥抱人生,热爱命运

086 “自然力量,天生要强”:尼采论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痛苦,哪怕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愿意轻易敞开胸怀。可是同情者对别人的剧痛一无所知也毫不在意,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别人为何痛苦、因何痛苦,他们只是因为看到别人有痛苦,就同情心泛滥地扑了上去,试图“轻飘飘地祛除别人的痛苦”。尼采认为,这样的同情不仅肤浅,而且是对他人生活的横加干涉,是一种粗暴的无所顾忌。

  • 因为它不仅让你自我感动,还上升到同体大悲的高度,产生出“人生多么美丽,就让我们一起荡漾在爱与同情的波浪里吧”这样的幻觉。

  • “世间存在不幸对个人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你我需要恐惧、匮乏、贫困、黑夜、冒险、鲁莽、失误”,因为“通往个人的天堂之路总需穿越个人的地狱”。

092 我将教会你们差异:奥古斯丁图画到底错在哪里?

  • 他特别点出了传统哲学和理论思维的一个固有毛病:总是企图在差异性中找到同一性。

094 站在思想的高墙上:维特根斯坦与面相的转换

  •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丰富的时代,面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养成同样复杂和丰富的思考习惯,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墙上,我们才可能鸟瞰全貌,看清差异和联系,实现面相的转换,明白哪里是沼泽哪里是沟壑,哪里是死路哪里是活路。

  • 当下的哲学发展方向与他背道而驰,这并不足以证明维特根斯坦错了,反而可能恰恰证明这个时代已经病入膏肓了。

098 向死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下)

  •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沉沦的常人来说,死亡既不构成一次解放,也没有撕开一道深渊,它被一块黑布伪装,被各种杂物遮蔽,死亡在场又不在场。这是一种“日常的向死存在”,其中包含了某种独特甚至可以说是高明的生活智慧。

  • 常识比理论更重要,坚持底线比追求伟大更重要,健全的现实感比缥缈的情怀更重要。

099 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跑?——罗尔斯的《正义论》(上)

  • 罗尔斯并没有说应该“消除”由自然天赋的不平等所导致的不平等,他只是主张为这种不平等设定一个限制,让自然天赋导致的不平等来为最少受益者谋利。

100 无知者最无私?——罗尔斯的《正义论》(下)

  • 如果每一个立约者都充分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一定会在签订契约时努力谋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 罗尔斯认为,无知之幕的妙处在于,虽然立约者彼此之间相互冷漠,互不关心对方的利益,但是因为个体的具体信息被屏蔽,所以当每个人在为自己选择正义原则的时候,在效果上却奇异地达到了为所有人选择的无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