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作为一本大众心理作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无疑是经典,是引领大家探索自己心理的一本入门书籍。它可能很简单,但绝对不是停留在最浅层来哗众取宠的书;反而是因为简单,读起来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神力,却有更多的时间在审视自己的心灵。
阅读的途中,我逐渐意识到,它不是蛤蟆与苍鹭的对话,而是我与自己的对话。改变需要的时间可能远不止一朝一夕,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的动力,也是作者想达成的目的之一吧。
“是我,决定来找你”
蛤蟆先生有令人羡慕的朋友们。在抑郁情绪笼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时候,能有朋友来拜访并把你拽出来可能是所有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当然朋友们可以提议让你去看心理医生,甚至把你绑起来送去看心理医生,但终究决定要不要看的是自己。
我在书中察觉的第一个转变就是如此。虽然没有物理意义上被绑架,但蛤蟆先生是被朋友送来苍鹭(心理医生)这来解决他的心理问题的,也是朋友们想为他出钱治疗他。他知道自己感觉不好,但他并不是自己想来,他是为了朋友们来的。第三章中苍鹭的拷问让我意识到,只有自己决定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才能够帮助你。不同于生理上的疾病,你发烧了,就吃退烧药,疼了,就吃止痛药,对成年人来说,除了咽下去这个动作,没什么需要“配合”的。心理上的疾病则不然,你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这一点,已经能够将很多人拒之门外了。回想起大概前年进行的咨询,我明知道自己有问题,也选择去找心理医生,却在过程中对自己的问题视若无睹,假装不存在。当然这样的心理咨询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也无法和心理医生建立什么有益的关系,产生什么有益的交流。
我总希望自己在认为自己“不得不找心理医生”之前就提前发现问题的种子并解决它,但人往往只有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才会面对自己的问题。不如说,选择逃避不正是人类的自然反应吗?
寻找原因
儿童自我状态
人们都会为自己不好的地方寻找原因,但心理的疾病原因往往很复杂。随着网上的讨论越来越多,大家喜欢把问题归结至童年、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好去,而这确实是原因之一。我想起了珍妮特在《我要快乐,不必正常》中写下的“如果在你还小的时候,爱不可靠,你就会以为爱的本质——它的特征——就是不可靠。”
和父母相处的方式影响了表现爱的方式,书中所说的“儿童自我状态”就是如此。因为小时候关于感情的体验而衍生出的行为模式,是直觉带来的,是习以为常的。我觉得比起知道儿童自我状态中有什么,最重要的一步,是承认儿童自我状态的存在,并承认它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审视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其实已经脱离了它。
父母自我状态
另一方面,在愤怒中隐藏的父母自我状态也是值得分析的一个话题。有些人的愤怒十分外露,他指责不满的一切,要纠正其他人的错误;而有些人的愤怒指向自己,永远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这两种都是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用父母的要求去要求自己和世人。
处在向外部的、攻击性父母自我状态的人,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在替天行道,甚至认为自己很理智,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性的难题。运用父母自我状态去批评他人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行为,如果回过头来想想“这件事我还是做的太过了”的话,我觉得应该当时大多处在这种状态。
处在向内部自我审视的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最大的难题大概是察觉到自己在用父母自我状态审视自己,就好像永远扮演自己是一个被他人管教的人,很自然,没有攻击性,却仍然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条件性的情绪反射其实蒙蔽了人的双眼。我想起了咨询师给我画的“责任饼图”,把错误都归结到自己身上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家都有责任。不给自己背上过高的道德标准,不下意识的责怪自己,是离开自我批评的重要一步。
“我变了”
进入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不同的成人自我状态,才是开始成长的第一步。用理性的方式行事,去计划、去考虑、去决定、去行动。
蛤蟆先生在和朋友们的聚会中变了,但得到了朋友们(背后)的一致好评。蛤蟆先生变了,变得更好了,正是因为他处在成人自我状态。他在自己脑中的天平上放上了理智的秤砣,把原本更重的感性情绪给牵制住了,多么美妙的成长啊。
我在经历无数次咨询之后也在努力一步一步改变。在天平上放上更多更多理性的秤砣,让自己不要被情绪牵着走,去做一件事而不是抱怨自己没有精力做一件事。我不得不承认,虽然我此前并分不清成人自我状态这一概念,但回过头来想,心理咨询让我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更多的时间来体会和成长。
敞开心扉
当蛤蟆先生决定给苍鹭讲述自己人完整的生的故事的时候,我确实大受震撼。和蛤蟆先生一样,我从未分享完整的自己,特别是糟糕的那一部分。哪怕是和心理医生交流,我也只是会挑出我认为和影响我当下决定有关的人生经历来说,当然不得不说,心理医生听到的版本,大概已经比我的朋友们多的多了。当然反过来说,我应该也从未听过任何人阐述自己的全部人生,从出生到祖父母和父母,从工作到选择,看着蛤蟆先生的一生,我也对人生又了不同的感受。
很多时候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会想“你真的了解我吗?”,然后我便会再反问自己“你给过他机会了解你吗?”有一本名为《脆弱的力量》的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分享彼此的脆弱而变得更坚强。在被前一位心理咨询师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认真去读,而此时,我非常明显的意识到,我并不想与人分享我的脆弱。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决定聊聊自己的一生,是因为苍鹭说人们是自己选择了一切,自己选择了开心,也自己选择了悲伤。当然这事情听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会有人自己去选择悲伤和不幸呢?但事实正是如此。人们有惯用的方法去面对事情,而习惯对于心理问题来说是那个最为强大的病因。
人生游戏
网上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榔头用的特别好,你就会想用榔头去解决每一件事,包括榔头做不到的。
人生是每个人都在玩的游戏,但人生不是一个游戏,是无数小游戏组成的一个游戏。有些人选择去玩一个强调自己弱小无助的游戏,有人选择去玩抓住别人错误的游戏,我想我们把它称之为“性格”。选择什么游戏就像习惯使用榔头的人就永远会选择榔头一样,总是那么不假思索。
但不假思索的选择往往不是最好的,不是吗?要向更好的明天启航,我想,更重要的是,处在任何一个选择节点上,去计划、去考虑、去决定、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