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书评与短评合集(2021年7月)
本文包括近期写的一些短评,阅读时间是2021年4月至7月间的一些作品,相对比较零散,所以合在一起放在博客里。均已在其他平台有发帖,各个平台略有不同,但都是原创。
本文中包括对《看不见的城市》、《如何抑止女性写作》、《数星星的夜:尹东柱的诗》、《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决定去死》、《时间的秩序》和《分成两半的子爵》的短评。
《看不见的城市》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个短小文章组成的文集。文中的城市形似我们所想的城市,但绝不是我们所想的城市。文中马可波罗与忽必烈的对话应当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很好的串联起了故事,让这一系列寓言的含义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卡尔维诺在每一座城市上付诸的笔墨并不多,但这种只描写重点部分的手法大大提升了文章的信息密度,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味作者想表达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卡尔维诺的作品让我感觉相见恨晚,我只觉得我应当更早开始看他的书。我喜欢他对身边事物的描写,一草一木都那么生动;我也喜欢他对城市整体的把控,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全貌。从《马可瓦尔多》到《看不见的城市》,我被这个人的文字所深深折服,每本书都会带来大于阅读时间的思考。下半年有计划看完他的《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希望仍然有惊喜。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美]乔安娜·拉斯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是一本精彩的女权读本。假装是告诉人们怎样去批评女性的文学作品,实则是对当时的文学评论的深刻反讽。时至今日,女性的读书写字已然不再像往日那般受限,但其中的种种论调仍然能在各种社交网络和评论中找到相似之处。人们习惯与自己相同的人为伍,打压与自己不相同的人,而近年来也少有人提倡求同存异,而是更多人利用极端的言论去寻找同类。作者在文中道:“不要在这里寻找你自己的名字,也不要寻找你自己的性别。不要让这本书强化你原有的世界观,不要以它为名义放弃思考。”男性主义的批评不仅是来自于男性,厌女的情节设计也可能来自于女性。比起大声呐喊,更重要的是察觉到人性中的弱点,并从自己做起,去对抗那些不好的东西。
《数星星的夜:尹东柱的诗》 尹东柱
尹东柱出生于中国,于日本留学,因为宣传独立民主而被捕,最终死于狱中。短短28年的人生过得真挚而热烈:他写故乡、写家人;他写理想、写爱情。我很清楚的知道,比起华丽的词藻,很多时候简单的语句更容易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寥寥几笔,就传达了巨大的情感。我好像在读他从几十年前传来的信,而信中的人,跨越时间和地域,与我们有相同的烦恼。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决定去死》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从标题便能得知欧维这个男人想自杀了,但你对他为何要选择自杀完全不明白,故事便由此缓缓展开。欧维这个男人脾气不太好,还挺固执,特别像一个你身边的老年人。但再细细品读他的人生,你发现有果必有因。书中写道“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刻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是你不了解那个故事,就不了解那个人。”我深以为然。这本书的故事极其完整,我认为完全做到了有果必有因。手法上使用了大量插叙进行回忆,巧妙地将欧维的人生一部分一部分在合理的时间呈现到读者面前。时间不是什么魔术师,把旧的自己瞬间消除,再变出一个新的自己;时间更像是一个作家,他在你人生的笔记本上一点点书写,写下你的所有经历,而这些经历的全体才构成了现在的自己。
《时间的秩序》 [意] 卡洛·罗韦利
我们常常说时间是对每个人最公平的东西。我们所有人,一天都拥有24个小时,每个小时都是60分钟,每分钟都是60秒,时间似乎是均匀地向前走。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会告诉你,时间会因为你在高处或是低处流速不同,会因为你在运动还是静止流速不同,甚至时间并不连续——我们是可以找到最小的时间单位的。我们常以为自己活在牛顿的世界里,时间是那个特殊的变量,但不是,时间和宇宙中的其他变量一样,是方程中可以被转换和替代的那个变量。
如果时间不特殊,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呢?第二部分便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时间,我们就不应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如果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就没有差别。作者提出了使用事件而非物体去描述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不是基于一个个名词而是基于一个个动词。听起来这件事似乎违反你的常识,但相信我,读到这里你会相信的。
如果时间不特殊,为何我们如此特殊地对待时间?因为我们是特殊的,我们与时间相处的方式让我们以为时间是特殊的。广袤的宇宙中我们是微小的存在。人类曾以为自己是中心、以为整个宇宙都绕着地球转,而我们现在都知道这并不正确。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常常基于我们的感知,时间对我们而言是特殊的,是因为我们人类往往由时间刻下的烙印——记忆——组成,若是我们无法拥有记忆,这个世界便是完全不同的了。
我读完之后更多的在想,我们只是处在宇宙的一个角落,我们又怎能保证自己看到的是整个宇宙呢?想到这里,我甚至有些理解为何物理学家最终常常开始思考哲学了。
《分成两半的子爵》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尽管卡尔维诺声称在这本书中他追求的是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但我觉得本书中最重要的是善恶观。分成两半的子爵,一半极恶,杀人不需要眨眼,为了感兴趣的磷火研究可以勒令绞杀无辜;另一半极善,不仅到处施舍自己的善意,同时还要求他人也施舍善意。如果要从极善和极恶中选出一个更好的,事实上我觉得十分为难,因为两者的行为都是十分极端的。如果世界上的善恶是一个光谱,从0分到100分连续均匀分布,从概率学角度来看,你善恶值刚好0或是刚好100的概率都是0,但本书中分成两半的子爵就是这个概率为0的存在,哦,准确的说是两个概率为0的事件同时发生了。书里充满着奇幻色彩,尽管它短小,但却不简单。我起初觉得恶子爵坏透了,人人都应该喜欢善子爵但终究我发现善到了极端也将物极必反。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过是在光谱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让自己不要极善也不要极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