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 梦

十一月就像是假期的前奏。天气开始有些转凉,再下过几场雨,就算是宣告了湾区冬日的到来。

比起很多地方,湾区的冬日是柔和的。十度左右的天气,只需要一件稍稍厚一点的外套就能挡住所谓的寒冷。在家更是只需要一件短袖,只不过要把夏季打开的空调变成风扇,就完成了季节的切换。记得在上海的时候,换季时总要拿出从床底下翻出冬天的衣物,放到衣柜里,再把衣柜中夏天的衣服整理放回床底,年复一年。而如今夏天冬天穿的衣服别无二致,突然回想起来,在上海换季这件事已经离我有七八年之久了。

总而言之,随着11月到来的是一些令人舒适的想象:是冬日、是假期、是团聚,是大家在壁炉边围坐畅谈,是一边喝着热饮一边悠闲地看一些喜欢的东西,是愿望被实现的日子。

梦(和现实)

十一月我好像做了特别多的梦,事实上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随着我睁眼已经直接被虚无吸走,就算是能记起的部分,也鲜少对人提起。我能如此断言是因为我大多数的梦境都并非是什么好玩或是离奇的事情,会向人提起的多半是有些好笑离奇的,但我睁眼时还保留记忆的梦境大多是关于逃跑或坠落,有时是逃跑与坠落。

我很少和人提到这件事情,但逃跑与坠落是我梦境永恒的主题。从我能记起的无穷远起至今,我因为逃跑或是坠落惊醒的次数数不胜数,大概占我记得的梦中超过九成。但要有人是问起是不是常常做梦,我确实也觉得并不是常常做梦。许多人对梦境有分享欲,我也不能算是没有,不过现如今我的大多梦境都早就陪伴我多年,就很难当作“昨天我做了个神奇的梦”这般与人分享。

逃跑的梦境大多伴随着支离破碎的建筑物。有时候是户外的像是战地的地方,有时会在废弃的楼房内部。追我的人或物并不是固定的,不过大多时候是生活中认识的人,有时是朝夕相处的人,有时是很久不见也回忆不起姓名的人,有时是刚认识的朋友,但大多是记忆中确凿存在的人物。有的人显得更可怕一些,有些人其实并不可怕,我甚至不知道梦中我为何要选择逃跑,但我总是在梦中一刻不停地在向前奔跑。

而逃跑的梦境终会有一个相似的重点,那就是找不到可以继续前进的路。从户外的战地废墟一路延伸跑到悬崖的边上,或是废弃的楼中打开门后发现脚底下是无尽的深渊(最近看到的一条A岛和我梦中的场景几乎一样——这么一想,大概我也是在现实中看到过类似的场景)。而后或是直接惊醒,或是从绝路的一端坠落时惊醒。

说起来,现在回想起来,坠落的梦总是在坠落的途中醒来的,从未真正在梦境中模拟出坠落的撞击,大概也是缺少人生体验的一种表现?

坠落的梦境往往更直白一些。醒来的我常常记不清前因后果,只记得坠落的感觉,明明就背躺在床上,却感觉自己在下坠,好像已经穿过了地面坠落到了地下的某处,是身体和大脑的无法同步带来的的身体感受。往往感受到时自己只是在空中罢了,既不知道自己从何处跳下,也不知道会坠落到哪里。

比起逃跑的目的性,坠落是更简单的,在空中时只需要放松,就会被重力加速度推着运动,不过能不能放松就另当别论了。醒来时,也只需要做一个深呼吸,身体和灵魂分离的感觉就会消失,再闭上眼,就会忘却刚刚发生过的一切。

碎片

11月因为工作上的忙碌而阅读时间变得相对零碎,无法集中精力去攻克长篇大论,便阅读了三本短篇小说集、一本诗集和一本“文学理论”。

三本短篇中《最后来的是乌鸦》应该算是典型的战时文学,初版于1949年,是卡尔维诺本人的第二本书。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与同时短篇作品集的《马可瓦尔多》大相径庭——《马可瓦尔多》十分轻盈,将故事与幻想完美融合到了一起,而这本《最后来的是乌鸦》显然更为沉重,有着极强的时代性。毛姆在一本书中提到人应当写当下的文学,而这本短篇集大概是卡尔维诺在战时能交出的最好答卷。

《爱情、疯狂和死亡的故事》的时代更早一些,最早是1917年的作品,来自被称为拉丁美洲短篇小说之王的基罗加,应当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南美文学作品总是与其他地方的完全不同。或许是与自然更亲近,也或许是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我会感到我永远不会用与他们相同的方法去形容一样事物。但正因如此,这样的作品于我而言有触及心灵的震撼。它残酷、它黑暗,但它的魔幻中反应的并不是虚构的东西。

村上春树的《第一人称单数》是一本近期的短篇集,刚出版不久,收录了2018年至2020年村上的短篇创作。这些作品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均用第一人称单数作为叙事视角。如果是习惯于读村上春树的读者,一定不会对这样的作品感到意外,尽管比起往日的短篇作品更多了一些情感的抒发和或许对现代网民来说有点“爹味”的感悟。于我而言,这本书比起我高中或是之后的新作品,反而更像是我初中时读到的更早年的村上春树了,总而言之,像是又年轻了回去一样。我向来不算对村上春树的作品有什么高度评价的人, 但现在回头看,村上的文字确实陪我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至今于我而言充满着熟悉的味道。谈不上多么喜欢,却感谢其陪伴。

一本诗集,是《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 谷川俊太郎诗歌精选集》,读起来就是一位老爷爷和他热爱的生活的故事,算是比较有趣也不矫揉造作的诗句,不过确实也没有感受到很大的情感冲击,所以或许是以后不会再读的东西。

一本“文学理论”,是《文学之用》,打引号是因为感觉到这本书真的作为文学理论有些不太循规蹈矩,也有些过于简单粗暴;但如果硬说要把它算作大众读本,大概也不能算太合适,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来自于作者视角而非读者视角。简单而言,我认为她提出的从读者的审美反应去理解作品,是相当有趣的一种方法。她的分类法:认识、着魔、知识、震惊——显然互不排斥,也无法涵盖所有值得观察的审美反应,但足以作为不错的起点。身为读者,我很难在每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体验重新整理归类到这四类中,不过我仍然认为这样的独到见解有值得一读之处。

冬眠

冬天是适合安睡的季节。更短的日照时间,更冷的温度,无疑使人更容易被困在温暖的被窝里。密集的节假日,一年之中总结的季节,也是适合休息时日的来临。

希望自己、也希望大家,每个冬天都能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