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辞旧迎新

1月1刚迎来公历的新年,2月1日就要迎来农历新年,一月就这样浸泡在过节的氛围中。虽然在美国没有家家户户都张贴福字或是到处见面都问上一句过年好的人,但中餐厅几乎都开始了恭喜发财等经典串烧,正如感恩节就开始播放圣诞歌曲,虽然日子还没到,身体却能提前适应过年的气氛。

一月倒是也做了不少事,除了回公司上了几天班,准备过年这些事以外,也去看了场脱口秀。总觉得现场看表演好像不如Netflix专场,不过正如 Ronny Chieng 所说,That’s why Netflix Special is so special. 尽管段子零零散散,也要一个人讲整整一个半小时,其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除了政治梗,也有体育相关,性别相关,感觉在场的每个人大概都能听到自己能够会心一笑的段子吧。

辞旧迎新也意味着可以扫去过往的晦气,迎来崭新的自己。我其实不太相信人在短时间内会有多么巨大的改变,但是只要改变一点点,跨越万里之后就会进入完全不同的明日。

计划

作为一个不爱做计划的人,被问到新年计划总是头脑一片空白,若是回答好好生活、幸福安康这一类又会被说很敷衍。做事的时候随着自己的性子,定下目标比起更有完成的动力,似乎是更多一份无法完成的恐惧。爆发性的动力满满,但持续性的漫无目的,就是我这个人最擅长做的事情。

但没有计划并不意味着一事无成,反倒说,比起羡慕朝着计划一往无前的人,我更喜欢自己的运作模式。未来这个命题没有标准答案,世俗有世俗的衡量标准,但自我也有自我的衡量标准。我十分相信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的人活得很幸福,但同时我也相信这并不是唯一的解题思路。如同高中的数学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盐酸,我就是那种随心所欲地走着,也抵达了终点的人,或者说,对我来说重要的,原本就不是抵达终点本身。或许在路上开了不少小差,却也带着只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收获,是选择只往前看的人所无法感受到的。

如果幸福是一座山,那么幸福并不在山顶,而在追寻山顶的过程中。幸福可能会在登顶的一瞬来到顶峰,但却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慢慢消失殆尽,然后只能用照片来怀念。我们一生中获得的幸福究竟是以攀登的长度来衡量、还是以攀登的时间来衡量的呢?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爬同一座山,他虽然爬得慢,却从不曾放弃;也有过停滞不前或是原地打转的困境,但最终一次又一次走出来,他是否比另一个碰到困境就放弃另寻山头然后攀过无数高峰的人更不幸呢?一个攀爬了六十年的人是否比攀爬了五十年休息了四十年的人更幸福呢?在心中揣度这样的问题自然不会找到答案,但幸福终究只会在自己脚下的旅途中出现,既不太容易从天而降,也很难随着他人的路直接寻找,只有一遍遍拷问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答案。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可能远大于如何选择道路的不同,因为如何去选择目标、如何去达成目标的答案,并不仅仅与目标相关。目标是可以达成的,但我认为个人的价值并非通过一个个目标而抵达,而是自上而下地指引着人选择目标。也或许当前阶段两个人的目标一致,但下一个目标产生了分歧,并非是谁改变了,而是两个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就不同,只是刚刚好在这个目标处下相遇而已。如此想来,人与人的相遇充斥着机缘巧合,而根据选择的路寻找到的伙伴,也不会能够一直走到尽头。

权力的游戏

这个月自《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起前前后后阅读了三本关于女性主义(或称之为女权主义)的书籍,包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The End of Patriarchy : Radical Feminism for Men》。从去年开始读书以来,多多少少读了很多女性主义相关的书籍,从女性主义思潮到各种女性主义之间的分歧开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读了这几本书,除了系统了解了激进女权运动的思想和反对的父权制内核,也理解了各种女性主义在我的生活中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它其实存在于方方面面。

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要受制于已有的规章制度,上有法律、下有道德,尽管我确实相信人性本善,但同时扪心自问,人自然也是贪婪的,在权力问题上更是如此。蛋糕平均分配的方法每个人都知道,只要切蛋糕的人后拿,就能保证一分为二时。但现实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恰恰分蛋糕的人同时第一个拿蛋糕,拿蛋糕的人自然而然,觉得遵照目前的规则是最好的,而后拿者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蛋糕,甚至站上切蛋糕的位置呢?其难度不言而喻。更何况,并非每个人都认为这只是一块如同蛋糕一样的额外点心,而是将其当成自己的立身之本,网络上延绵不绝的争吵就是这样来的。

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另一本一月看完的书。精神健康备受关注的今天,心理咨询仍然是许多人避而不谈的问题。我自己本身是心理咨询的受益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不仅更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也更愿意去拥抱自己的好与不好。从想要消除负面情绪,到理解负面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针去应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仅靠自己很难寻找到正确道路的事情。

我从大概初中高中时代就开始把自洽作为人生目标之一,但至今也没有办法真正做到自洽,而且我也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做不到、三五年也很难做到。马斯洛将自我成就放在需求层次的顶端,是满足了其他的需求,才能够抵达自洽的终点。比起迫使自己喜欢自己,不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找到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虽然可能不会在一瞬间喜欢上自己,但也会在久而久之的自我相处中寻找到舒适的模式。

最近也开始学习异常心理学。其实各种心理疾病都距离自己很近,各种行为都是身边的人就会做的事情,只是不论从强度和频率都很难称得上是病态。精神疾病离普通人并没有那么远,五个女人中就有一个一生中就会得一次重性抑郁症,男人中大概是十个中会有一个。现在这个社会中,因为人与人的距离变得更遥远了,所以攻击变得容易,互相理解变得困难。我也并无法理解每个人,但希望大家多说一句“我不理解,但你这样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