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6/ 传达
七月的最后一天湾区下了一场雨。
一整个七月也没有几天气温到达了30度,比起很多地方,比如说上海,实在是很凉爽。每周总是继续着和父母在视频里面说一些有的没的的话,这两个月的对话又变得更日常了一点,不像是前几个月上海因为疫情封闭的时候,话题总是核酸和抗原,没法出门和抢购生活必需品。
只是到了这个月,疫情开始大概有两年半了,终于感染了一次新冠。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从一年甚至更久以前就接受了“早晚有一天会得新冠”的事实,只是直到现在为止很幸运的还没有得过。等到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第一反应也不是怀疑自己得了新冠,只是在群里说了“我的感冒好像有点严重”之后,才被提醒可能是新冠,才记起来去做抗原。说到底,潜意识里已经不觉得新冠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在床上躺几天就会自然变好,虽然也不是没有变得更差的可能性,但是年轻人的话,会变得更差的概率足够小,小到不足以让人产生焦虑。
总而言之,到了七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完全从新冠中康复,但要论对生活产生了多少影响,我觉得对生活影响也不大,但这也多亏了公司能够随时随地请病假,能无限制地带薪休假。有时候觉得现在的生活真的很令人满足,有能够支撑我物质上自由生活的金钱来源,也还算有时间能自由地进行创作和学习,虽然还想要获得更多、更多的时间,但如果现在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下去,我也并不会感到有任何不满。
传达
这个月看了的作品并不算很多,但是基调都不算太明亮,以至于心情也跟着一直起起伏伏,却好像始终没有走向明快的地方。但这样的状态里,对于作品想要传达什么东西和自己想要传达什么东西给读者反而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想提到的是这个月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的话剧《初步证据(Prima Facie)》,是来自National Theatre Live项目。这个项目直播的作品中,之前我只看过《雷曼三部曲》,不记得自己是不是在博客中赞美过这部作品,但是确实是看过舞台录像版本之后想要去看现场的作品。所以在看到湾区有《Prima Facie》的直播活动的时候,我忍不住购买了票去现场想看看西区今年口碑最好的话剧究竟是什么水平。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绝对正确的,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故事讲述的是年轻的Tessa从工人阶级家庭出身,进入了法学院,成为了出庭律师。她学习法律,为守护自己心中的正义而奋斗。但是意想不到的是,一场未经同意的性行为发生在她自己的身上,她在为自己奋战的过程当中看到了种种之前没有体会到的痛苦和绝望。
这出话剧是以独角戏的形式上演的,也就是说女主角一个人支撑着整场表演,从年轻时意气风发的学生和律师的形象,到被侵害时的无力,到寻求帮助的犹豫和再出庭时的崩溃,整个故事的线索都由女主一人串联,所有的台词也只从她口中说出。在电影院里的我透过屏幕看到她的表演是十分震撼的,特别是从中间开始,几乎每一句台词都完全牵动着我的心。我深深的明白,这些台词能够牵动我的理由是我知道她说的完全是正确的,正如她在几乎剧终处的独白说的一样,她输掉的不只是这场官司,而是她的尊严,是她的职业生涯,是她迄今为止的信仰——但就算她没有输掉这一切,能够从官司上赢回来的东西本就是她失去的东西中很少的一部分,所经历的所有痛苦和在法庭上抛下的尊严,也绝不会重新回到她的身边。这样的崩塌发生在一个学法且身为出庭律师的人身上显得更加戏剧化,但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会是相同的痛楚。我还记得中场的那一场雨,明明台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是看着屏幕的时间从Day 1一直往前进,从缓慢的前进到快速的前进,又缓慢地跳动着一直到了Day 382,我的泪水就掉了下来,我不知道我能够体会到多少等待中的痛苦,我只觉得很难过,这种难过是发自内心而牵动神经的。
我在和父母视频的时候同样提到了这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场景。父亲说:“这只是一些创作技巧”,我是十分不认同的。就算同是一场雨,在什么时候下,在什么地方下,这场雨要下多久,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便是能使用最精致的技巧,也很难直接将负面的情感传达到观众的心里,这或许是所有艺术创作共同的困境。有些作品可能是纯粹的美,是先于经验的美,但人生于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体会都来自于自己的经验,要如何将难以捕捉的东西传达给经验各不相同的观众,大概是一个巨大的命题。
上个月底到这个月初在读《文学的读法》,其实是有些意外的发现原来英语文学作品和中文文学作品一样讲究韵律。我猜想非母语者可能会更难察觉到文字上细微的不同。在中文里意思几乎相同的两个形容词,如果替换使用,语义上或许不应该出现差别,却会在读的时候因为音调不同而导致读者的理解有了微妙的差异。就像在《Hamilton》中提到的那个逗号,人们其实是极其容易被文字本身影响的。
在写作的时候,想要表达的东西会有很多。有时候它可以简单的被寄托在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情节上,甚至可以被具像化为一句话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出现,而我在回顾以前作品的时候,发现很多时候我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就在一句话之中,或者是能够被轻易总结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找到的自己立身的哲学越来越多,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不能够被具像化,我写的越多,就越开始怀疑我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能不能传达给读者。
很有趣的是,与此同时我开始逐渐理解到人和人之间是不能够互相理解的。当我说出我很难过的时候,对方所能理解到的难过和我所表达的难过往往是不相同的东西,文字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当感情被一股脑的总结了起来,就很难说有什么感同身受了。
基于这些有些胡闹的想法,在这个月写同人的时候,塞进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从目前找人试读的结果来看,我觉得我的想法或许有一部分是能够实现的。但因为现在小说还没有到公开的时间,我会之后会把链接更新到这里。
这个月读的小说是《流浪之月》。文风上来说是一本非常轻快的小说,但是内容却是十分沉重的严肃作品。我很难总结它究竟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抨击的究竟是社会的常规还是人们的偏见,但我很清楚地认知到,我并不属于和男主女主相同的那个世界里,我是站在他们敌对面的、另一侧的人类。尽管最后男主和女主生活在了一起,我却一点都没有觉得开心,只觉得特别特别沉重,因为我知道自己很难抛下所有的成见去支持他们。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也是一样的,我会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对别人投射出同情。但这种同情是别人所需要的吗?他们真的需要被同情吗?我不清楚。我想,或许这不是最好的帮助人的方式,特别是带着先入为主的经验去帮助,或许我的好意能够被传达,但对方并不会真正被帮助到。
人和人之间果然是没有办法互相理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