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圣诞节当天放出的只是在客厅半个下午写出的产物,也没有重新校阅,质量自然谈不上满意,不过也就是放出来图个节日氛围(如果有的话)。作为小说的话还是想修改成稍微更有内核一点的故事,但事实上近期确实还是没有找到太多能放在一起表达的线索,所以这篇仍然是半成品,只是放出重写的过程而已。
1/
醒来时窗外还下着雨,比起往日会强行穿过百叶窗的明媚阳光,今天的阳光只是轻柔地敲着眼皮。闭着眼睛翻了个身又裹紧了被子,但生物钟已经敲响,困意驱散的速度赶不及重新产生困意的速度,把头塞进被子里只加速了困意的分解。深呼吸了一口早晨的空气,动手点亮手机,再睁开眼睛。
10:13,已经这个点了啊。12月25日,已经是圣诞节了啊。
手臂上的皮肤接触到略带凉意的空气,冷气随着手臂途径肩膀抵达喉咙,身体无力反抗,便重新收回到温暖的被窝之中。先点开聊天软件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消息,再点开邮件确定没什么其他重要大事,最后再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我觉得,大概每个人小时候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向往做一个英雄,不管是想做全世界人的英雄还是家人的英雄。但能够成为英雄的人太少,少到万能的朋友圈也很难找出一个符合小时候心中英雄梦的人。
英雄主义与英雄不同。比起英雄作为完成重大使命的人,作为人民心中的模范而存在,英雄主义更像是一种精神指引。于我而言,呼兰说的“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即便听着被动,但大概也能算是一种英雄主义。
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罗曼·罗兰定义的英雄主义,也是我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话之一。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认知无比浅薄,现在想来其实这件事情极难做到。所谓“认清生活”,并不是某个阶段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是随着随着经历,逐渐认清的。或许有一瞬间有一些顿悟,是对生活的认知加深了,但不妨碍每个阶段对生活有不同的认知。所以所谓的“认清生活之后”的这
圣诞节当天下了一整天的雨。
算起来连续下雨大概已经是第三天了,每天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入睡,又伴随着不太明朗的阳光醒来。事实上,你生活的地方不够靠近北极,想过一个白色圣诞便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地中海气候覆盖的地方,大概也同样没人这样期盼着。当然比起圣诞节仍然炎热的南半球,北半球至少有把冷杉作为圣诞树的理由。
圣诞节的联想和阴冷的雨天往往不太相符。圣诞老人坐着驯鹿,通过烟囱把礼物送到房间里,圣诞树下放着交换用的礼物。若是下了雪,白色的圣诞节让人觉得浪漫,但下着雨的圣诞节,连圣诞节相关的流行歌曲在空气中都变的湿漉漉的,吸进鼻腔里是清冷的空气。
如果房间里有一棵圣诞树就好了。我总是会忍不住开始这样想。
但环顾四周,又会重新回到现实中来——房间远不够大,能放上的东西的地方早就放上了需要的东西,如果为了一年中特殊的一天摆上那么巨大的饰品,怕是要大动干戈地整理一番。若是真心要庆祝,我心里倒是很清楚
十一月就像是假期的前奏。天气开始有些转凉,再下过几场雨,就算是宣告了湾区冬日的到来。
比起很多地方,湾区的冬日是柔和的。十度左右的天气,只需要一件稍稍厚一点的外套就能挡住所谓的寒冷。在家更是只需要一件短袖,只不过要把夏季打开的空调变成风扇,就完成了季节的切换。记得在上海的时候,换季时总要拿出从床底下翻出冬天的衣物,放到衣柜里,再把衣柜中夏天的衣服整理放回床底,年复一年。而如今夏天冬天穿的衣服别无二致,突然回想起来,在上海换季这件事已经离我有七八年之久了。
总而言之,随着11月到来的是一些令人舒适的想象:是冬日、是假期、是团聚,是大家在壁炉边围坐畅谈,是一边喝着热饮一边悠闲地看一些喜欢的东西,是愿望被实现的日子。
梦(和现实)
十一月我好像做了特别多的梦,事实上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随着我睁眼已经直接被虚无吸走,就算是能记起的部分,也鲜少对人提起。我能如此断言是因为我大多数的梦境都并非是什么好玩
时间是一样神奇的东西,尽管大多人认同它客观上总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但我们也都亲身经历过一抬头就已经过去了好几小时的飞速流逝,也体会过四十分钟的课怎么都过不去的缓慢挪动。
十月于我而言是飞速流逝的那一种类型。在假期的季节到来前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有无限多的对话要回,有无数的文档要写,永远都没法从工作状态中剥离。躺在床上的时候无法回忆自己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天,每天无法入眠也无法完全醒来。
然后,十月就在这样的茫然中一闪而过了。
回归
十月最有趣的事情大概是去了好几次公司,倒是疫情以来第一次回公司。掐指一算,距离上次去办公室已经有大概一年半的时间了吧,甚至比之前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都要更长了。
说是“回”公司,实际上我的工位已经被挪到了新建造的办公楼里。重新整理自己的物品的时候,发现一年半前的零食也被收进了箱子里,安安静静地躺在属于我的小箱子里。把鼠标键盘水杯都重新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