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ubic Meter

一立方米

《人类大瘟疫》读后感及书摘

发布于 # 读书笔记

读后感:变与不变

一本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科普类书籍。比起详细讲述疫情的原理,更多的是讲述已知的起因与经过,以及造成的后果。涉猎范围也算是比较广,基本上涵盖了过去一百年中知名的疫情。

作为一个90后、中国人,最熟悉的是艾滋病和SARS。特别是看艾滋病章节时,我几次几乎就要落泪。对“未知的未知”,对危险群体的画像引起的歧视与伤害,也是对隐忍而强大的病毒,我都充满深深的恐惧。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道题的答案,我却依旧感到如此的恐惧,疫情发生时人们的恐惧应该远远在我之上。

人类的医学技术不停发展。人们已知的病原体越来越多,检出病原体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检出病原体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代价。把“未知的未知”变为“已知的未知”是一道永远不会被写完的开放题,而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携手让更多未知变为已知,来抵抗下一次疫情的风险。慈善家们为疾病投入资金,世界银行也设立了疫情的基金。我们好像离一个没有疾病的美好未来越来越近了。

与此同时,病原体也在自然的协助下不断进化。有些丢掉了一段基因就能悄悄爬上人类的身体并寄居于此,有些在人类的周边蛰伏了数百年才因为特殊的环境原因(例如气候异常或是城市化)得以感染人类。如果人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些在人类引发疫情的病毒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也有很多不变的东西,比如说恐惧。不管是哪一次疫情,恐惧都是骚乱的开始,也是激发防御机制的引线。恐惧让人们杀掉鹦鹉和果子狸,有效的控制了疾病的传播;但同时恐惧让人远离同性恋,引发了对性取向的偏见。恐惧让染上埃博拉的患者起求助巫医,也让见证了太多人死去的南非人选择减少与他人接触。人们需要这一份恐惧,也应对未知的事物有敬畏之心。

地球村已经在我们的面前了: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轻易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通过飞机,每天有数千万人穿梭于大洲之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疫情发展会比以往的任何时候更快、更凶猛,或者我们已经从新冠中得知了这一切。我们或许可以更快找到病原体,但人们的恐惧和恐惧导致的恐慌与阴谋论却从不会缺席。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法知道下一次疫情何时会来,但我们知道下一次它一定会来。虽然我们永远都无法作好准备,但我也充满着希望,因为每一次总是人类战胜了瘟疫。

书摘

前言 鲨鱼和其他掠食者

第一章 蓝死病

第二章 天使之城的鼠疫

第三章 鹦鹉热大流行

第四章 “费城杀手”

第五章 军团病卷土重来

第六章 美国的艾滋,非洲的艾滋

第七章 SARS:超级传播者

第八章 跨越国境的埃博拉

第九章 终篇:寨卡

结语 流行病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