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 Vol.14/ 不同

    | /

    五月的最后一天一个人在床上昏昏沉沉了一天。

    不知道五月病是否真实存在,但是五月的最后几天确实有一点点生病了。一定要说的话感觉这个月身体上比精神上更吃力,但最终是觉得体能带着精神多少有点不堪重负,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最终变成了很多做不到的事情,如果能够都怪罪于五月病就好了。

    至少去了一次普渡,还去摘了两次樱桃。做了的事情并不少,但始终觉得没有做很多属于自己的事情,五月就这样悄然离开了。和四月完全不同,觉得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或许是因为真的很忙,也或许只是精神上的压力比之前更大,总而言之,只是觉得没有做什么,五月就匆匆忙忙滑过了。

  • Vol.13/ 我可以不快乐吗?

    | /

    翻看相册的时候感受到今年的四月似乎异常的漫长,虽然只有30天而已。

    虽然三月的总结中没有提到,不过三月最后的晚上去看了郎朗的《哥德堡变奏曲》演奏会。现场听音乐会的感觉和听录音完全不同,有时候会觉得音乐很神奇。作曲家的表达穿过超越千年的时间被演奏家重新表达出来,作品也因此才会完整,不论是作曲还是演绎,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作曲家所想表达的东西是有生机的,但乐谱是无生机的,电脑合成的音乐可以是精确但毫无感情的,而音乐家演出的音乐可以是略有差错但富有感情的。我越来越多的时候会觉得正确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 Vol.12/ 记忆

    | /

    我常常会觉得,文字对于我来说是特别的东西。比起翻看照片,我更多时候在翻看文字内容,自己留下的文字总是能一瞬间把自己拉回本来的心情中。写作对我来说是留下回忆的方式,我喜欢看以前写的东西,或者说,我喜欢随机地看到以前写的东西。有时候无意间发现在某个平台留下过几句话,看着日期仔细斟酌几分钟,即便想不起当时在做什么,或是当时抱有怎样的心情,我却仍然能承认当时的自己所记录下的文字是宝贵的。有些文字我已经不再认同,有些文字十年后再读仍然觉得有道理,但只有记录下来才能重新对比。我可能是挺喜欢过去的,甚至比喜欢未来更喜欢过去,因为过去是确定的,发生的事情不会改变,我也从不想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记不起去年三月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博客里倒是忠实地记载着去天文台和油菜花田的事情。仔细想想的话现在对去年年初发生的事情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大多也是更正面的心情,已经选择性地将负面情绪消耗在别的事情上。打开自己量表的记录的话多少能体会到当时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崩溃,但时隔一年再去想的话,就不像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了,虽然当时不太相信,但是时间真的会冲淡一切。

  • Vol.11/ 正常

    | /

    计数器抵达十一,意味着这是我复活这个博客之后的第十二篇“定时更新”——一个月一篇,这篇恰好是第一个周年的终结。过去的这一年里改变带来了成长,成长又带来了改变。过去的一年里,虽然也有在月月更新,古国这个月记越写越短,我想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感悟由言语变成了实践融入了“我”这个概念本身之中。

    作为曾经的写作者,我所做的事情大多只是叙述我脑海里的故事。我常常在想,我写的究竟是我自己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呢?我在写下这些故事的时候,究竟是为了证明什么,还是为了编纂我的历史,从而改写未来的故事呢?就算是相同的事实,在不同的时候会看,也会变成前后完全不一致的事件。我选择小说作为载体,或许正是因为始终无法忠实于现实生活本身,将其美化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小说应该有的样子,也是我期望的生活的样子吧。

  • Vol.10/ 辞旧迎新

    | /

    1月1刚迎来公历的新年,2月1日就要迎来农历新年,一月就这样浸泡在过节的氛围中。虽然在美国没有家家户户都张贴福字或是到处见面都问上一句过年好的人,但中餐厅几乎都开始了恭喜发财等经典串烧,正如感恩节就开始播放圣诞歌曲,虽然日子还没到,身体却能提前适应过年的气氛。

    一月倒是也做了不少事,除了回公司上了几天班,准备过年这些事以外,也去看了场脱口秀。总觉得现场看表演好像不如Netflix专场,不过正如 Ronny Chieng 所说,That’s why Netflix Special is so special. 尽管段子零零散散,也要一个人讲整整一个半小时,其中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除了政治梗,也有体育相关,性别相关,感觉在场的每个人大概都能听到自己能够会心一笑的段子吧。

    辞旧迎新也意味着可以扫去过往的晦气,迎来崭新的自己。我其实不太相信人在短时间内会有多么巨大的改变,但是只要改变一点点,跨越万里之后就会进入完全不同的明日。

  • Vol.9/ 英雄主义

    | /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我觉得,大概每个人小时候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向往做一个英雄,不管是想做全世界人的英雄还是家人的英雄。但能够成为英雄的人太少,少到万能的朋友圈也很难找出一个符合小时候心中英雄梦的人。
    英雄主义与英雄不同。比起英雄作为完成重大使命的人,作为人民心中的模范而存在,英雄主义更像是一种精神指引。于我而言,呼兰说的“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即便听着被动,但大概也能算是一种英雄主义。
    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罗曼·罗兰定义的英雄主义,也是我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话之一。当然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认知无比浅薄,现在想来其实这件事情极难做到。所谓“认清生活”,并不是某个阶段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是随着随着经历,逐渐认清的。或许有一瞬间有一些顿悟,是对生活的认知加深了,但不妨碍每个阶段对生活有不同的认知。所以所谓的“认清生活之后”的这个时间点,大概正是每个人的每个现在;真正的英雄主义,是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生活,却依然热爱的样子。

  • Vol.8/ 梦

    | /

    十一月就像是假期的前奏。天气开始有些转凉,再下过几场雨,就算是宣告了湾区冬日的到来。

    比起很多地方,湾区的冬日是柔和的。十度左右的天气,只需要一件稍稍厚一点的外套就能挡住所谓的寒冷。在家更是只需要一件短袖,只不过要把夏季打开的空调变成风扇,就完成了季节的切换。记得在上海的时候,换季时总要拿出从床底下翻出冬天的衣物,放到衣柜里,再把衣柜中夏天的衣服整理放回床底,年复一年。而如今夏天冬天穿的衣服别无二致,突然回想起来,在上海换季这件事已经离我有七八年之久了。

    总而言之,随着11月到来的是一些令人舒适的想象:是冬日、是假期、是团聚,是大家在壁炉边围坐畅谈,是一边喝着热饮一边悠闲地看一些喜欢的东西,是愿望被实现的日子。

  • Vol.7/ 一闪

    | /

    时间是一样神奇的东西,尽管大多人认同它客观上总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但我们也都亲身经历过一抬头就已经过去了好几小时的飞速流逝,也体会过四十分钟的课怎么都过不去的缓慢挪动。

    十月于我而言是飞速流逝的那一种类型。在假期的季节到来前总是有做不完的工作,有无限多的对话要回,有无数的文档要写,永远都没法从工作状态中剥离。躺在床上的时候无法回忆自己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天,每天无法入眠也无法完全醒来。

    然后,十月就在这样的茫然中一闪而过了。

  • Vol.6/ 幸与不幸

    | /

    9月似乎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但似乎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人生总是这样被意外往前推,也不能全当成是坏事。正如之前某次在定时更新里提到的一样,人总不能永远一番风顺。诚然,我确实不并相信什么运气守恒定律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人人生来平等,不过我倒是愿意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天道轮回。期待死后的世界或是来生这种超越整个生命的宏大的叙事,不如安安静静过好属于当前这个世界的每一天,不是吗?

  • Vol.5/ 尖锐与冷漠

    | /

    八月在记忆中总是燥热的,但自从到了湾区生活后这种体验就不复存在了。每通过不同的方式写下一份关于热的记忆,我就清晰的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在慢慢离我远去。明明人们才能持续使用空调的日子也不算太久——回忆起在上海的时候,也不是成天都开着空调,大多也只是开个半夜就关了,到早上也开始清凉了起来。更早的时候,住在苏州,甚至家里还没装上空调,下午就在树下坐在椅子上给自己扇扇子。左邻右舍的人会站在阴凉处串串闲话,站着坐着都有,总有说不完的话。

    能回想起来的还有许多。小时候的冷饮便宜的很,棒冰不过是几毛钱,上小学时候最好看最上流的雪糕大概也就三块钱。八月暑假在家的时候,吃什么冷饮完全取决于家里有什么冷饮。每到夏天开始有冷饮批发的时候,家里就开始把冷冻室的最后一层里的冷冻馄饨和其他一些储备粮食清得干干净净,然后带着保温袋去冷饮批发买来满满一袋的冷饮,再码进冷冻室里。小时候冷饮吃的也太多了,早上一根,中午一根,下午一根,晚上再来一根。妈妈总要我少吃一点,真到了八月,是一根也少吃不了。下午一走出空调房间就从皮肤上冒出汗珠,黏糊糊的粘在皮肤上让人觉得不舒服,便会顺势到冰箱去拿一根冰棍。真到离开家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管我吃不吃冷饮了,不知是因为天气不再湿热,还是因为家里没有那个总有冷饮的冷冻室,反而吃的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