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后感 }

  • 《远山淡影》读后感(?)

    | /

    一整个周末都在看《远山淡影》。

    原本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本来周五的下午就读完了,看完之后实在是心痒痒,结果读第二遍花了第一遍两倍长的时间。作为石黑一雄的出道作,在1982年当时恐怕很难通过这本书推断出石黑一雄的写作方式和“中心思想”;但在40年后的今天回望,在读过《克拉拉与太阳》、《莫失莫忘》、《长日将尽》之后再读到《远山淡影》,我的感受已经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描述——这也是石黑一雄魅力的一部分。

    我一直以来有一个推论。一个作家(或许可以扩展到其他艺术家)往往一生的创作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说问题)的,而这个问题的展现通常在他的出道作品中(或是最多大概是前三作)是最为明显的。有时是技法的问题,有时是方式选择的问题,当然如果要靠创作养活自己自然是会有更多其他压力。石黑一雄的这一作也非常充分展现了他“记忆、时间和自我欺骗”的特点,也是所有书籍中最能展现这一特点的——如果不充分了解这个作家,恐怕很难理解到其中深意。

  • 近期书评与短评合集(2021年8月)

    | /

    本文中包括对《狮子之家的点心日》、《顿悟的时刻》、《快乐》、《亲爱的生活》和《面纱》的短评。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 [日] 小川糸

    《狮子之家的点心日》是《山茶文具店》作者小川糸的又一本治愈之作。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生命结束的故事,但这本书并不令人感到悲哀——有时候,只有直到能够望到生命的尽头,人才开始学会了诚实地面对自己。为自己感到开心,为自己感到伤悲,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故事的开头与我想象的不同,33岁的海野雫患上了无法治愈的重疾,并来到了临终关怀机构,位于濑户内海柠檬岛上的狮子之家来度过自己剩余的人生。乘坐轮船摇摇晃晃抵达了柠檬岛,故事就此展开。

  • 近期书评与短评合集(2021年7月)

    | /

    本文包括近期写的一些短评,阅读时间是2021年4月至7月间的一些作品,相对比较零散,所以合在一起放在博客里。均已在其他平台有发帖,各个平台略有不同,但都是原创。

    本文中包括对《看不见的城市》、《如何抑止女性写作》、《数星星的夜:尹东柱的诗》、《一个叫欧维的男人的决定去死》、《时间的秩序》和《分成两半的子爵》的短评。

  • 《看不见的城市》读后感及书摘

    | /

    城市与距离

    最好的读后感,是再写一座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旅人来到名为以萨的城市时,会被派发一个充气的球。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是男女老少、常住居民,还是旅人、保安、警卫队、甚至王室,都无一例外需要待在透明的球中,尽管对每个人都微笑相待、打个招呼,但也与所有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萨人都相信,距离感是美的:人与人的接触不过是无益的细菌交换。

    后来来到以萨的人都觉得以萨很大,不过如果从上空看的话,以萨会是一个大的可怕的城市。马路特别宽敞、公交车特别长、连教堂的屋顶的十字架,都是别的地方的两倍大。以萨大概有相同人口数量的城市两倍长、两倍宽、两倍高。当然这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为了时时刻刻待在球里,人们需要更多的空间。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 /

    作为一本大众心理作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无疑是经典,是引领大家探索自己心理的一本入门书籍。它可能很简单,但绝对不是停留在最浅层来哗众取宠的书;反而是因为简单,读起来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神力,却有更多的时间在审视自己的心灵。

    阅读的途中,我逐渐意识到,它不是蛤蟆与苍鹭的对话,而是我与自己的对话。改变需要的时间可能远不止一朝一夕,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的动力,也是作者想达成的目的之一吧。

    “是我,决定来找你”

    蛤蟆先生有令人羡慕的朋友们。在抑郁情绪笼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时候,能有朋友来拜访并把你拽出来可能是所有心理治疗的第一步。当然朋友们可以提议让你去看心理医生,甚至把你绑起来送去看心理医生,但终究决定要不要看的是自己。

  • 《人类大瘟疫》读后感及书摘

    | /

    读后感:变与不变

    一本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科普类书籍。比起详细讲述疫情的原理,更多的是讲述已知的起因与经过,以及造成的后果。涉猎范围也算是比较广,基本上涵盖了过去一百年中知名的疫情。

    作为一个90后、中国人,最熟悉的是艾滋病和SARS。特别是看艾滋病章节时,我几次几乎就要落泪。对“未知的未知”,对危险群体的画像引起的歧视与伤害,也是对隐忍而强大的病毒,我都充满深深的恐惧。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这道题的答案,我却依旧感到如此的恐惧,疫情发生时人们的恐惧应该远远在我之上。

    人类的医学技术不停发展。人们已知的病原体越来越多,检出病原体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检出病原体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科学家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代价。把“未知的未知”变为“已知的未知”是一道永远不会被写完的开放题,而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携手让更多未知变为已知,来抵抗下一次疫情的风险。慈善家们为疾病投入资金,世界银行也设立了疫情的基金。我们好像离一个没有疾病的美好未来越来越近了。